2017-02-22 19:54, 
1,981 views 
〈祖先故事〉之 22:張廖府祖先牌位,連線代印內板實錄,生前同意不代表死後願意!

張廖府祖先牌位,連線代印內板實錄,生前同意不代表死後願意!


 

〈祖先故事〉之 22  ————

  生前同意不代表死後願意,是在講述生前同意的事情,不代表往生以後也會維持當時的想法,例如現在社會上盛行的樹葬、海葬,也許生前認為這是環保愛地球之舉,讓自己的骨灰與世界同在,但是往生以後才知道,這個決定等同於挫骨揚灰、死無葬身之地,但是後悔也來不及了。這次阿翰在〔代印牌位內板〕的案子中遇到的,就是「生前同意不代表死後願意」的實例。

  這次委託阿翰「代印」的是一位「張廖姓」的讀友。

  張廖姓,是客家人的一個雙姓,但不是拜兩姓祖先,而是兩個姓氏的結合,緣由來自於當時有位張姓先祖,因入贅給廖姓人家,從此改姓廖,臨終前交代後嗣,凡後世子孫活著的時候要姓廖,以感念撫養他的廖姓人家,而往生以後則要改姓張,表示不忘本姓,以求張廖兩全。這就是張廖姓祖源中的「生廖死張」或「張骨廖皮」之由來。

  這位屬於張廖姓後代的讀友,要求阿翰在祖先牌位內板上,將原本姓廖的祖先名諱,姓氏皆改為張姓,也就是假設原本叫做「廖大同」的祖先,在內板上要註記為「張大同」。但阿翰按照此法繕寫之後,卻發現原本的廖姓先祖都沒有來,而來的祖先卻是原本生前就姓張的他姓祖先,而不是讀友的祖先。阿翰覺得很疑惑,因為「生前姓廖,死後改姓張」是張廖姓人家祖傳下來的規矩,祖先自己怎麼會不曉得往生後改姓了?但問了好幾個廖姓祖先,每位祖先認定的,都是自己的廖姓名字,沒有人知道往生後才更改的張姓名字。

  原本阿翰在〔代印祖先牌位內板〕時,遇到有「別名」或「改名」時,會在原本的祖先名諱下方,以「括號」寫上祖先的其他名字,但當阿翰在張姓名字下方,寫上祖先原本的廖姓名字之後,卻發現此舉會造成牌位中出現兩個不同姓氏的空位,一個是祖先生前的廖姓名字,一個則是祖先死後修改的張姓名字。換句話說,等於一片內板原本只有夫、妻兩位祖先,但現在卻暴增為四位(夫妻兩位,加上改張姓後兩位,共四位),兩位姓廖,兩位則姓張。糟糕!~這樣可不行!因為大家都知道,牌位內板是祖先能否進住唯一的依據,只要資料有任何不齊、不全或錯誤的話,祖先就有可能沒辦法踏進家門,所以阿翰一向都兢兢業業,希望能盡善盡美。如果阿翰在整理時,已經知道這樣的內板會同時招請外魂進駐,那這份內板絕對不能送到案主手上,因為會造成嚴重的後果,但這份稿子實在難解,換了好幾種方式,一排再排,一看再看,但始終沒辦法讓廖姓先祖安然進住,而十位廖姓祖先中,也沒有一位認得張姓名字而且還可以進住的。

  一般來說,當遇到祖先的名分或身份有特殊轉折,但在陽世子孫可獲取的資料上又無法得到佐證時,阿翰就會在與祖先開會討論後,於牌位內板的左下角,用較小的文字以「備註」的形式註記資訊,以完善牌位內板的整體性,讓祖先進駐後能夠安穩久居,但目前張廖府的特殊情形,並不是個別的單一祖先有特殊狀況,而是整個家族體系都需要一氣呵成的完整解釋。

  那該怎麼辦呢?…這時阿翰突然想起一件事,這件事跟主題沒有直接的關連,但如果不特別解釋,大家可能會看不懂,是這樣子的…

  過去曾有讀者希望阿翰協助製作一張屬於他們家的「祖先創基源由書」。那位讀者是一位醫生,家族家大業大,後代子孫開支散業於世界各地,讀者為了紀念先祖並讓後世子孫緬懷祖先的血汗辛勞,所以跟阿翰討論,希望阿翰特別繕寫一份文,記載祖先建基的來龍去脈。這張「祖先創基源由書」是以阿翰多年的寫文底子,以白話文陳述的方式,將透過陽世子孫提供之資料彙編與整理,謹慎簡述並列印在木紋硬質紙內板上,置於祖先牌位內的第一片,象徵子孫對先祖開創建基的感念。

  原本這份「祖先創基源由書」是預定放在家族譜中的,之所以會放入祖先牌位裡,是因為當時這位讀者同時有委請阿翰代印牌位內板,而在創基源由書(簡稱祖源依據)完成時,牌位內板即將完成正進入與祖先開會討論的階段,於是阿翰就將這份祖源依據呈給祖先閱覽,也希望藉由祖先的給予意見,能將祖源依據寫得更盡善盡美。祖先們無私的提供修改的意見,更指正了幾個謬誤的地方,阿翰重整了這份資料後,發現原本寫好的內板上,也有類似的問題,但因為問題不大所以不影響祖先進住,但還有改善的空間,於是阿翰靈機一動,便將寫好的祖源依據再列印一份,只是這次不是印在 A4 的影印紙上,而是用排版軟體縮小列印在與祖先牌位內板相同紙質、大小的木紋厚內板紙上。當阿翰將祖源依據與其他的祖先內牌擺放在一起的時候,赫然發現祖先整體的氣場更為穩固,而且祖源連結也更緊實了!就是因為這個無心差柳之舉,才讓阿翰知道在某些特殊的狀況下,還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增強祖脈的連結,但因為不是每一個家族都需要,所以阿翰只有在有需要的時候,才會向當事人提起。

  回到張廖府代印祖先內板的現場,阿翰按照當時的經驗,將張廖姓之緣由,在祖源依據中交代清楚,就在阿翰將祖源依據完成時,看見內板中宛如升起一面金屬大門,除了讓後代子孫能夠一下子就瞭解祖源脈絡之外,更將廖姓祖先的位置定位得更明確了,這時,再於內板上額外註記廖姓先祖改姓之緣由,便彷彿在祖先位置下方用鐵螺絲緊緊鎖住似的。阿翰看見,讀友的廖姓祖先,一一走入了畫面當中,安穩地坐在已改姓的新名字之座位上。

  現在,張廖姓祖先的骨子裡還是姓廖,但是在名義上已真正改為張姓了。這個方法才是真正落實了「生廖死張」的這個規矩,更符合張廖姓的原始本義!

  阿翰在這次代印牌位內板的案子中,深刻體會到「生前同意不代表死後願意」,雖然張廖姓祖先於生前都知道「生廖死張」之祖訓,但往生以後,卻沒辦法進住已被改為張姓名字的位子,這講起來很弔詭,也許有些張廖姓的祖先在逝世後,會記得這項規矩而能安穩進住也不一定,不過阿翰還沒看見。

  這也告訴我們,祖先生前答應的、應允的,在往生以後不見得會以相同的態度面對,就像祖先生前吃素,往生後不見得會想吃素,所以我們應該要用符合世間法的心態,站在陰陽兩安的立場,來看待祖先的遺志與遺訓,我們也要善盡自己本分,好好面對生活,不但要好好拜祖先,讓自己未來終有所歸,更有責任將自家的祖源脈絡順理清明,以讓後代子孫得以追本溯源。

  而因為祖先很單一,幾乎不會思考,而每一片牌位內板,就像我們的身份證一樣,上頭的資訊每一項都很重要,如果有任何交代不清或模糊不明的話,就會造成祖先無法安穩進住,所以我們更應該在自己繕寫祖先牌位或交付給專人代刻代印時,準備最完整的祖源資料,這樣才能避免因疏漏而造成的憾事,也能讓祖先安然踏進自家門,安心接受後代子孫的奉祀。

以上,阿翰的〔祖先陰陽連結〕,連線完畢!

標籤: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